为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,做实做强“红心向党,以文化人”党建品牌,公司党支部推出红色经典读书分享栏目---“笔耕心悟,书香致远”。党支部希望通过读书栏目的创办,让员工在阅读中启迪智慧,拓展视野,共同成长,本期推荐书目——《保卫延安》。
《保卫延安》是现代作家杜鹏程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,1954年出版。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。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、蟠龙镇、榆林、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,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,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,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。《保卫延安》规模宏大,激情饱满,语言简洁质朴,风格粗犷雄壮。2019年9月23日,《保卫延安》入选“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”。
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化深远而璀璨,穿越历史长河而熠熠生辉。然而,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解放战争时期,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激烈斗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黑暗,人民翘首期盼着光明的到来。
《保卫延安》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,被冯雪峰誉为“英雄史诗的初稿”,也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缕光明。这本书以国民党军队十倍于我军的兵力优势,疯狂攻击我军为背景,以对于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,在撤离延安以后在西北战场上开展的青化砭伏击战、长城线上突围战、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等重大战役的描写为主线,具体地展现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,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,深刻揭示了在战争胜利背后,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内在精神动力的重要性。
初读《保卫延安》,令我最深刻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,最突出的便是勇敢顽强的周大勇。他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。在他十三岁时,便投了军,小小的身体跟随着长长的红军长征队伍前行,而他在投军前,早已接受了革命教育的熏陶。在投军后,党和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,使他逐渐炼成了铜筋铁骨,铸成了钢的意志。他是固执的,在延安已经被国民党占领的危急关头,他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延安,为什么不坚守我们的革命家园。随着红军队伍逐渐壮大,他也在渐渐成长,慢慢地他意识到了撤离延安是我们的作战策略,他慢慢地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指挥员,他的心中有人民,脚下有力量,眼前有理想,他是单纯可爱的人,但同时他也是内心富有的人。
再读《保卫延安》,静思过后,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它内层蕴含的红色文化力量及其对人民的感召力。
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,文化兴,国运兴;文化强,民族强。”积极探索《保卫延安》中的红色资源,全力弘扬红色文化,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行动。延安,一个位于黄土高原的城市,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标志性象征,更是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。欧山地先生在《圣地》中这样描述:“在浩浩的神州里,在那经历着战争的屠杀和多重的压迫的痛苦的深渊里,延安是一块空前绝后又奇妙的抗日民主根据地——革命的圣地”。延安不仅是一个革命圣地,它也作为一个历史元素走进了文学,并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《保卫延安》的诞生正是二者巧妙结合的例证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牢记人民大众的无私奉献对于推动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通过阅读《保卫延安》中的“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转运公粮,老汉和妇女们在坚壁东西。路岔上、村口边,儿童们在放哨。”我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的身影,看到了革命对于人民的感召力,也看到了人民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、人民的幸福线的发展历程。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,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军事战争类文学作品的创作更注重塑造人民形象,而《保卫延安》塑造出的战争时期英勇斗争的战士形象,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其精神力量也能够穿越时空,涉过历史的长河,拂去历史黄尘古道的风沙,拨开重重云雾,轻盈又有力量地走到我们身边,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觉醒。它自身所闪耀着的光芒,正是作为人民精神载体的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最好诠释。
《保卫延安》记载了革命先烈们用血泪洗净的中国面貌,记载了他们用手掌丈量过的疆域的宽度,也记录了他们用双耳静听着的祖国的心跳,它连接了革命先烈们,并与千千万万牺牲的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着,携手共同走向更加光明的属于中国的未来。
长夜光明,赓续薪火;明光终至,盛世既望。
荐书人:程萌